> 文章列表 > 艾灸疗法操作之雀啄灸

艾灸疗法操作之雀啄灸

艾灸疗法操作之雀啄灸

灸法是我国传统的治病方法,自古就有“药之不及、针之不到、必须灸之”和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的中医理论,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具有温经散寒、消淤散结、扶阳固脱、升阳举陷、拔毒泄热、预防保健、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。
艾灸疗法操作

从古代医学到现代临床研究实践表明,灸疗不仅对急、慢性病有特殊的疗效,而且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,据文献显示灸疗对骨关节病(肩、颈、腰、腿痛等)、妇科类(痛经、月经不调、宫寒不育、乳腺增生、子宫内膜炎、附件炎、子宫内膜炎、灸疗还可以促进术后切口愈合,加快产后子宫复元等。对失眠、前列腺炎、胃痛、胃炎都有非常好的疗效。

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近红外和温热效应作用。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,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。在艾灸疗法过程中,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,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,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,在“产生受激共振”的基础上,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,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、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,调控肌体的免疫力。

雀啄灸疗法是古代灸疗中疗效最佳的一种灸法,其在“一近一远”脉动施灸过程中,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,能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,达到治疗目的。

【概述】

雀啄灸也是艾条悬灸中的一种方法,是指将艾条燃着端对准穴位一起一落的进行灸治,给予穴位或局部一个间断性的冷热刺激,从而发挥和加强经络、腧穴的治疗作用,促使远端或局部的疾病得到痊愈。
雀啄灸

雀啄灸在施灸时,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,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、一起一落,忽近忽远地施灸,温度达灼痛时将火焰调到只有热感而无刺痛感的距离,待灼痛停止后再将火焰移近至灼痛距离,在灼痛出现以后再离开,如此反复操作约15~20分钟。因本法施灸时热力较强,故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

【功效】

行气活血,宣痹镇痛。

【适应症】

用于感冒、急性疼痛、高血压病、慢性泄泻、网球肘、灰指甲、疖肿、脱肛、前列腺炎、晕厥急救以及某些小儿急慢性病等症。

【灸材准备】

艾条,火柴或打火机,灰盒等。

【施灸方法】

在艾条的一端点燃后,将点燃端对准施灸穴位或部位,在穴位或部位的上方进行垂直运动,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,来回上下反复有规律进行,使病人感到有突然热突然凉的交替,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。

医生在操作时,要先将肘部固定在一个恰当的位置,然后利用腕部的力量进行雀啄灸。施灸开始时可将艾灸燃烧着的近端离施灸部位近一些,一般可到2cm左右。随着热感的不断增加,逐渐将距离拉开拉大,尤其是在燃烧着的近端接近皮肤时,要让病人在施灸时有较明显的热感,皮肤出现红晕,但不能出现烫伤。对小儿患者及皮肤知觉迟钝者,医者宜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置穴位两旁,以感觉灸热程度,以避免烫伤。

一般而言,燃烧点离皮肤的最大距离应控制在8cm左右为宜。雀啄的速度以病人心跳的频率为度,即病人心跳一次,雀啄灸来回一次。施灸时间以30分钟为宜,也可根据距离远近及施灸部位的不同予以增减。如在近端施灸时,可将施灸时间减少为15分钟,在面部施灸,则应将施灸时间减少为5分钟,只要病人施灸点出现3厘米左右的红晕即可停止施灸。雀啄法治疗一般每日1~2次,10次为1疗程,或不计疗程。

【注意事项】

(1)临床上雀啄灸多可配合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,并注意穴位局部消毒。

(2)雀啄灸不可距离皮肤太近,尤其是失去知觉或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以及小儿患者要防止烫伤。

(3)施灸中要注意,艾条积灰过多时,要离开人体将艾灰吹去后再灸,以免艾灰掉落烫伤皮肤。

【经验辑要】

《针灸临证指南》: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,点燃艾卷后于双侧申脉穴施雀啄灸法,使患者局部有湿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每穴灸10分钟,每日1~2次。”

【灸法备注】

雀啄灸法也是近代针灸学家总结出来的一种艾条悬灸法。因施灸动作类似麻雀啄食,故名。雀啄灸是给被灸部位一个有明显变化的热刺激,我们称之为突热突凉。燃烧着的艾条以较快的速度接近施灸穴位和部位,先给施灸穴位或部位一个明显、突然的热感,而燃烧端随后又以很快的速度离开施灸穴位或部位,使热感突然中断,从而产生明显的凉感。此法热感较其他悬灸法为强,并且除了艾灸的热刺激外,还有无艾灸时的凉刺激,和温和灸的持续热刺激明显不同。刺激量相对较大,刺激的效率相对较高,对穴位或部位的“唤醒”能力相对较强。局部的痛证常使用这种方法,如胃痛、心绞痛、三叉神经痛、痛经等使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。取远端穴进行治疗时,为了提高疗效,也多使用这种方法,如头痛取昆仑穴,牙痛取内庭穴、内脏病取肢体穴等。另外,在既有经络病又有脏腑病的时候,如一些急症和较顽固的病证,也可使用雀啄灸。

艾灸疗法操作之雀啄灸
美国云服务器